094-65720005
当前位置:主页»关于云开体育app官网入口下载»企业视频»

中国历代10个经典“一字师”韵事,让我们学习几位名人的虚心谦让

文章出处:云开体育app官网入口下载 人气:发表时间:2023-08-16 00:03
本文摘要:一字之“师”,指纠正自己文章中一个很是关键的字的人物。这“一字师”的说法,厥后就成了一段历史韵事,世人纷纷遵循和效仿。许多文人把给自己修悔改作品的普通人都赞为“一字师”,以显示他们的虚心谦让。 本文讲述中国历代10个经典“一字师”的韵事。1/唐朝著名诗人高适(700—765,今河北景县人),有一天任官赴外地视察,路经杭州清风岭,观月赏景,诗兴大发,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:“绝岭秋风已自凉,鹤翔松露湿衣裳;前村月落一江水,僧在翠微闲竹房。”写完之后,高适又继续赶路了。

云开体育app官网入口下载

一字之“师”,指纠正自己文章中一个很是关键的字的人物。这“一字师”的说法,厥后就成了一段历史韵事,世人纷纷遵循和效仿。许多文人把给自己修悔改作品的普通人都赞为“一字师”,以显示他们的虚心谦让。

本文讲述中国历代10个经典“一字师”的韵事。1/唐朝著名诗人高适(700—765,今河北景县人),有一天任官赴外地视察,路经杭州清风岭,观月赏景,诗兴大发,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:“绝岭秋风已自凉,鹤翔松露湿衣裳;前村月落一江水,僧在翠微闲竹房。”写完之后,高适又继续赶路了。途经钱塘江时,正值月落。

高适细看江潮,发现月落时,江潮随风而退,只有半江之水。他想到自己用“一江水”来形貌月夜之时的江潮,显然不切合实际情况,便在视察归来时,专门去僧房改诗。可是,他一踏进房门,便瞥见这句诗已被人悔改来了。高适感应很纳闷,忙问是谁改的。

僧人告诉他,在他去后不久,有一官员今后途经,偶然瞥见了这首诗,连声赞叹。但惋惜诗中的“一”字用得不如“半”字准确,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,径直给它改了。

高适悄悄称奇,心想:“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!”厥后他多方探询才得知,那位改诗的官员,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(约640-?,今浙江义乌人)。2/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生长中一个很是繁荣的时期,文学艺术也很蓬勃,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。其时,不仅诗人多、创作的诗多,而且在艺术上、内容上都有很高水平。

在其时众多的诗人中,有一个诗人叫做齐已(约860—940,湖南益阳人),他的作品清逸隽永,耐人寻味,在其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。某年冬天,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,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,诗兴大发,创作了一首《早梅》诗,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。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: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数枝开。”写好后,他以为很是满足。

尚有一个叫做郑谷(848—909,籍贯江西宜春)的诗人,是齐已的朋侪,其时住在袁州,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参见他。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,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。于是,他经由重复思考推敲,将这两句诗改为: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一枝开。”因为他认为,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,就不能算是早梅了。

郑谷的这一改动,虽然只将“数”字改为“一”字,只有一字之改,却使《早梅》越发贴切题意了,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。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佩服得真是五体投地,禁不住提衣整装,举手加额长跪而拜,立即称郑谷为自己的“一字师”。3/唐代有个名叫李相(生卒、籍贯不详)的官员,十分勤学,一有空闲就捧起《春秋》来读。

他经常把叔孙婼的“婼”(音同“绰”)字,误读为“吹”字音。恒久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,总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,便很不满足。

但对自己的主人又欠好明说,只有憋在心里。厥后,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。

李相就问这个侍从:“我每次读到这里,你就流露出一股不满的情绪,这是什么原因呢?”侍从怕直说了于己倒霉,可不说又不行。正在这为难之际,他突然灵机一动,便婉转地答道:“已往我的老师教我读《春秋》时,他把'婼’字读成'绰’字音,现在听您读'婼’字为'吹’字音,刚刚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差池,所以对自己不满足。”李相一听,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,忙说:“哦,那一定是我读错了!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,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,你肯定是对的。

”李相经由核查,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差池;便连忙站起来,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,拜侍从为“一字之师”。4/北宋文学家范仲淹(989-1052,祖籍陕西彬县,后迁居江苏吴县,生于江苏徐州——一说河北正定),有一年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,因敬仰东汉名士严子陵曾在桐庐境内的宜春江畔隐居垂钓,故特地在当地给他制作了祠堂,并写了一篇《严先生祠堂记》,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: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;先生之德,山高水长。”文章写成以后,范仲淹颇为自我满足,便把它拿给友人李泰伯看。李泰伯读后说:“'云山’、'江水’等词,从内容上说,很雄伟;从用语上说,极有气派。

可下面用一个'德’字接它,似乎显得局促,换个'风’字怎么样?”范仲淹听后,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: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;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”果真味道大不相同,画面优美,条理自然,韵律和谐;且“风”有“风传千里”、“风骚千古”的意味,因此更能反映出自己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。范仲淹连忙虚心向李泰伯称谢,拜他为“一字师”,并赠其以1000两银子作为酬答。5/南宋诗人杨万里(1127-1206,江西吉水人),传说有一天在驿馆中与人闲聊,谈到晋朝间,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样。

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:“是干宝,不是于宝。”杨万里感应很奇怪,便问他:“你怎么知道叫干宝?”小吏找到韵书,递给杨万里看。果真,韵书里“干”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:“晋有干宝”。

杨万里一见大喜,很是感谢地对这个小吏说:“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!”干宝(?—336),字令升,祖籍河南新蔡,生于浙江海盐。学识渊博,著述宏丰。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,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。

他的短篇小说集《搜神记》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,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。6/元朝诗人萨都剌(1305?—1355?,生于今山西代县雁门),有一次写了一联诗:“地湿厌闻天竺雨,月明来听景阳钟。

”吟哦再三,颇为自得。有个老人瞥见这联诗后,却连连摇头,不以为然。萨都剌一见此情,知道老人定有卓识,便虚心向他讨教。老人说:“这一联诗,写得简直非凡,摹景状物,别有意境。

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'闻’字,下半联又用一个'听’字,字虽有异,却皆隐'耳’意。恰犯诗家大忌。”萨都剌豁然大悟,忙问:“依您之见,改什么字为好?”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:“唐人诗中不是有'林下老僧来看雨’的佳句吗?不妨把其中的'看’字借来一用。”萨都剌试着把“闻”雨改为“看”雨,仔细玩味,以为果真更好。

上半联的“看”字隐“眼”意,下半联的“听”字隐“耳”意,不仅更切合诗的“工对”,而且愈发显得情景融会,有声有色。萨都剌急遽上前施礼,称老人为“一字之师”。7/现代著名书画家王一亭(1867—1938,浙江吴兴人),1935年受虞山某氏之托,誊录百花诗。

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,他误将“茸”字写成了“葺”字。其时,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结业生、时才25岁的金尘僧,见到了王先生的字迹后,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《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》的诗,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。诗是这样写的:“丹黄甲乙究瑕疵,自昔曾闻一字师;那许紫茸成紫葺,先生想未橪吟髭。

”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,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。事隔不久,一首名为《七律·奉酬尘僧先生》的答谢诗,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。

诗云:“多君只字摘瘢疣,极目天涯未易求。自省衰年多事偾,频经尘劫念生浮。摇毫愧向碑三宿,得句疏悭酒一瓯。

半偈有缘共韵事,阑干倚遍海云瘘。”海云瘘,正是王一亭先生书屋之名。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来的,诗中表现了他对这位“一字之师”的真挚酬谢。

云开体育app官网入口下载

其勤奋勤学、勇于悔改的谦谦君子之心,跃然纸上。8/老一辈革命家、教育家吴玉章(1878—1966,四川荣县人),1942年在延安时曾写了一首《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》的诗,诗中用“纵横百余里,'回乱’成荒地”两句,形貌其时南泥湾的状况和历史。句中的“回乱”是指清朝年间,南泥湾一带的回民起义,遭到清朝政府的残酷镇压,今后南泥湾越发荒芜。厥后,《红旗飘飘》杂志编辑要用这首诗,吴玉章应允了。

他正拿出纸笔墨砚,要誊录这首诗时,那名十六七岁的服务员小张在一边看一边搔着头皮,思索了好一会,说:“吴老,我小我私家认为,'回乱成荒地’这句并不妥帖。您虽然在'回乱’上加有引号,但从字面来看,还是把南泥湾的疏弃归罪于回民起义了。

”吴玉章一听,忙停下笔谦逊地讨教:“对,你提得好,我也以为这句是不妥,你看怎么改才好?”但小张也想不出究竟怎么改才好。随即,吴玉章把身边的事情人员都叫来了,到场他们对这句诗的研究。最后定稿时,吴玉章把“回乱”改为了“剿回”二字。虽仅一字之改,却展现出南泥湾的疏弃是封建统治者镇压人民起义造成的,使读者看到了历史的真面目。

事后,吴玉章同客人们在谈到这位年龄轻轻的小服务员小张时,不无感伤地说:“他是我的'一字师’啊!” 9/现代大文豪郭沫若(1892—1978,四川乐山人),20世纪40年月初重庆公演他编写的具有爱国抗日性质的历史题材话剧《屈原》,正好郭本人也在那里看戏。剧中有一段(那是第五幕的第一场)婵娟怒斥宋玉的戏。

婵娟本是屈原的一个侍女,她亲眼眼见了屈原的学生宋玉有叛逆老师的行为,就怒斥他说:“宋玉,我特此外恨你!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,你是没有节气的文人。”厥后演员在演出这一段时,总以为这一句没有力度,骂得不够分量。郭沫若也老想着要改一改这一句,可是怎么改呢?他就走到后台去,与演婵娟的名演员张瑞芳在捉摸着,但一直想欠好。

“你看,在'没有节气的’后面加上'无耻的’3个字,是不是分量会加重一些?”郭老问张瑞芳。旁边有个饰演钓翁的演员叫张逸生,他正在化妆,灵机一动,突然提了出来:不如把“你是没有节气的文人”改作“你这没有节气的文人”。

由“是”改成“这”,虽然只有一字之差,但在语气上确实增加了很大的力度。郭沫若听到这个建议,一想,一读,觉察果真生色不少,真是太绝妙了!这一字之改,真把这句话讲活了,婵娟的怨愤之情溢于言表。他不禁拍手叫好,连称“好!好!确实不错!”于是欣然接受。

后人就把这张逸生说成是郭沫若的“一字之师”。这件事在学识渊博的郭沫若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厥后他还特意写下一篇有关此事的漫笔,倾吐了自己对张逸生的赞赏、谢谢之情,并附在剧本的后面。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。


本文关键词:云开体育app官网入口下载,中国,历代,10个,经典,“,一字师,”,韵事,让

本文来源:云开体育app官网入口下载-www.wxmkgc.com

同类文章排行

最新资讯文章

Copyright © 2002-2023 www.wxmkgc.com. 云开体育app官网入口下载科技 版权所有  http://www.wxmkgc.com  XML地图  开云·体育app(中国)官方网站-IOS/安卓通用版/手机APP